咳嗽是肺气上逆作声,咯吐痰液而言,是肺系疾病的主要症状之一。《备急干金要方》认为有十种咳嗽。包括风咳、寒咳、支咳、肝咳、心咳、脾咳、肺咳、肾咳、胆咳、厥阴咳。
胆咳是中医病名,十种咳嗽的一种,指咳嗽并呕吐苦水者,症见咳嗽反复发作、咳甚则呕吐带有胆汁等。最早见于《素问?咳论》:肝咳不已,则胆受之。胆咳之状,咳呕胆汁。明代张景岳执简驭繁,将众多咳嗽分类归纳为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两大类。一般由于感受外邪引起的咳嗽,称为外感咳嗽;因脏腑功能失调,波及于肺以致的咳嗽,称之内伤咳嗽。
咳嗽的病因有外感、内伤两大类。故咳嗽在临床上首先应当辨别外感与内伤咳嗽。外感咳嗽指的是肺的防卫功能减退,以致在气候突变、寒热无常时 ,外邪侵袭而引起的咳嗽 ;其以起病急骤 ,病程较短为特点 ,常伴有恶风寒、发热等证 ,属实证 ,多数病浅而易治。内伤咳嗽指的是机体脏腑功能失调,内邪犯肺而引起肺脏主气功能失常 ,肺气上逆而致的咳嗽,“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其以起病缓慢 ,病程较长为特点 ,伴有脏腑功能失调的症状 ,虚证居多 ,其病较深 ,治疗难取速效。一般外感咳嗽多是新病,起病较急,病程短,初起常伴有寒热、头痛等表证;内伤咳嗽多为久病,反复发作,病程长,可伴见它脏形证,多属邪实正虚。
胆咳为十咳之一,大都属于内伤咳嗽,多由胆经郁热,或胆火旺盛,或情志不遂,致肺气上逆所致。
临床以胆咳为主要症状,症见咳嗽、呕吐胆汁、口苦、胁痛等。可伴有胸闷、气促,少数患者可见少量咳血。外感咳嗽者,可有恶寒、发热、头痛、全身不适等表现。X线胸部检查多无异常,有些可见双肺纹理增粗。需排除肺胀、肺痨、肺痈等病所致的咳嗽。
1.风寒犯肺
咳嗽,鼻塞流清涕,喉痒声重,痰稀色白,头痛发热,恶寒或恶风,骨节酸痛,舌苔薄白,脉浮紧或浮缓。
2.风热袭肺
咳嗽不爽,痰黄或黄白而稠,鼻塞,口干,咽痛,头痛,身热恶风有汗,或微恶风寒,舌苔薄黄,脉浮数。
3.燥邪伤肺
咳嗽,痰少,黏稠难出,或痰中带血丝,或干咳无痰,咳甚则胸痛,鼻燥咽干,或咽喉痒痛,形寒身热,舌尖红,苔黄,脉浮数或细数。
4.痰湿阻肺
咳嗽、痰多色白,痰出咳即止,伴胸脘胀闷,饮食减少,或有恶心呕吐,或见面肿,舌苔白腻,脉濡滑。
5.肺气虚
咳嗽,气短,痰清稀薄,面色恍白,动则汗出,易感外邪,舌质淡嫩,苔薄白,脉虚无力。
6.肺阴虚
久咳不止,痰少而粘,或痰中带血丝,形体消瘦,口燥咽干,或咳声嘶哑。若阴虚火旺者,可见潮热,盗汗,少气,胸部隐痛。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7.肾阳虚
咳嗽,痰清稀呈泡沫状,咳甚则出现遗溺,气短,劳累则加重,面白微肿,或肢体浮肿。苔白质淡,脉沉细。
8.肝火犯肺
咳嗽气逆,痰出不爽,或如梅核,或如败絮难以咳出,咳时面红耳赤,并引及胁痛,咽喉干燥,烦躁易怒。舌边尖红,苔薄黄而干,脉弦数。
9.肺痈咳嗽
咳嗽,咯吐脓痰腥臭,兼有胸痛烦满,身热,振寒,苔薄黄,脉浮滑数。
胆咳之状,咳呕胆汁多因胆热壅盛、气机上逆而致。治宜疏肝利胆、降逆止咳。
1.中药治疗
可用黄芩加半夏生姜汤、小柴胡汤加芦根汁等方药治疗。
2.针灸
(1)外感咳嗽 ①选穴:肺俞,列缺,合谷;②方法:毫针浅刺用泻法,风热可强刺,风寒留针或加灸。
(2)内伤咳嗽 ①选穴:肺俞,大渊,章门。肝火犯肺者选肺俞,尺泽,阳陵泉,太冲;②方法 毫针刺用平补平泻法,或加灸。肝火犯肺者不加灸。
(3)耳针 ①选穴:支气管,肺,神门,枕,脾,肾;②方法:隔日1次,留针1小时,10次为1个疗程,适用于内伤咳嗽。
1.平时注意气候变化,避免受凉。内伤咳嗽尤应加强防寒保暖,防止外感。
2.饮食忌肥甘厚味。内伤咳嗽者,平时应忌辛辣刺激性食物,忌烟、酒、油炸之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