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风病是由麻风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砜类药物一直是治疗麻风病最重要的药物。此类药最常用的是氨苯砜。此外,苯丙砜和醋氨苯砜在体内转化为氨苯砜或乙酰氨苯砜后也能发挥疗效。
作用机制与磺胺类相似,对麻风分枝杆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但对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无抗菌活性。此类药物服用后分布于全身体液和组织,病变部位的浓度远超过正常部位。可在皮肤、肌肉、特别是肝和肾沉积,停药后3周可检测到药物。
治疗各类型的麻风病。患者服用3-6个月后,症状可改善,黏膜病变好转,皮肤及神经损害恢复,瘤型患者细菌消失则需较长时间。麻风分枝杆菌对砜类可产生耐药性,常采用联合疗法以减少或延缓耐药性的发生,减少复发和迅速消除其传染性。对多菌型患者的联合疗法多采用WTO推荐的方案。
溶血和发绀较常见。有时出现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和头痛、失眠、中毒性精神病及变态反应。剂量过大还可引起肝损害及剥脱性皮炎。血液系统反应有白细胞减少、粒细胞缺乏、贫血等。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者,用本品可致高铁血红蛋白血症,严重者可致溶血性贫血。
治疗早期或增量过快,患者可发生麻风症状加剧的反应(即麻风反应)。一般认为是机体对菌体裂解产生的磷脂类颗粒的变态反应,是预后良好的现象。麻风反应可用沙利度胺防治。其处理方法是减量停药或用其他抗麻风病药,并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与丙磺舒合用可减少肾小管分泌砜类,使砜类药物血浓度高而持久,易发生毒性反应。因此在应用丙磺舒的同时或以后需调整砜类的剂量。服用利福平的同时或以后应用氨苯砜时需调整后者的剂量。不宜与骨髓抑制药物合用,因可加重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的程度,必须合用时应密切观察对骨髓的毒性。与其他溶血药物合用时可加剧溶血反应。对本类药物及磺胺类药物过敏者、严重肝功能损害和精神障碍者禁用。
(说明:上述内容仅作为介绍,药物使用必须经正规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