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常见于中老年人。由于小脑及脑干依靠椎-基底动脉的供血,当椎-基动脉供血不足时常出现眩晕等症状。
椎动脉由两侧锁骨下动脉发出,在第6至第1颈椎横突孔内上升,经枕骨大孔入颅后,于脑桥下缘汇合成基底动脉,至中脑处分成左右两侧大脑后动脉。椎基底动脉在颅内分出许多分支,其供血区包括脑干内的脑神经、上行与下行传导束、听觉前庭器官、颞叶、枕叶及丘脑等处。供血不足时,便出现复杂的临床症状,且因受损部位、程度、侧支循环的情况不同而有差异。其病因多为颈椎病、脑动脉粥样硬化、低血压、脑动脉炎、颈部大血管扭曲、心脏病、血管畸形、血高凝状态、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等。
可出现眩晕、恶心呕吐、行走不稳,或视力模糊、复视、单眼及双眼同侧视野缺损,或语言不利、昏厥或跌倒、面部及四肢麻木,感觉异常等。
1.颈椎X片
包括正位、侧位、斜位及过伸位,确定患者有无颈椎骨质增生、椎间隙狭窄、颈椎间盘突出等异常改变。
2.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TCD)
根据其频谱图像、平均血流速度(vm)及搏动指数等指标,从枕窗检测椎动脉、基底动脉,可明确判定椎基底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血流动力学情况,推测管腔有无狭窄或痉挛,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提供佐证。
3.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
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具有肯定价值。
根据病因、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即可做出诊断。
1.急性发作期治疗
急性发作期多有较严重的眩晕,伴恶心、呕吐、站立不稳等症状,应尽快予以止晕等对症处理,一般采取综合措施,肌注或静脉注射药物为主,减少口服药物。
2.改善脑缺血缺氧状况,调节脑代谢功能
除应用血液稀释疗法、脑血管扩张药、钙通道拮抗剂、银杏叶制剂、抗血小板聚集药等治疗外,也可用脑细胞活化剂,如吡拉西坦(脑复康)、吡硫醇(脑复新)、γ-氨酪酸、氢麦角碱类制剂。可用高压氧治疗,对缓解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有一定疗效。有研究表明,体外反搏、氦-氖激光照射疗法及紫外线照射充氧自血回输疗法有一定疗效。
3.病因治疗
针对引起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各种病因,如脑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高脂血症、颈椎病、心脏病、糖尿病等进行治疗,并对颈椎病、心脏病、血管畸形等作相应处理,才能取得较佳疗效。外科可行血管介入治疗、椎动脉再造术或成形术,以改善其血流。
4.一般治疗及功能锻炼
脑动脉硬化、高血压、颈椎病等是引起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重要原因,但迄今为止,这些疾病尚无特效治疗。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有效地改善脑部血液供应、促进脑侧支循环的建立,纠正血脂、血糖等危险因素,减轻症状,抑制病情继续进展,预防并发症等是当前积极主动的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