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脊液漏(cerebral spinal fluid leakage)是指各种原因导致颅盖和/或颅底骨折或缺损,使硬脑膜和蛛网膜破裂,脑脊液由骨折缝隙经鼻腔、外耳道或开放伤口流出,使颅腔与外界相交通。脑脊液漏多由外伤引起,部分为手术的医源性因素所致,自发性脑脊液漏十分罕见。
1.病因及发病机制
(1)颅前、中窝底骨质薄,尤其颅前窝底凹凸不平,与鼻腔、眼眶仅有一薄层骨瓣相隔,筛板上有许多筛孔,外力作用下易发生骨折,如硬脑膜同时破裂则可发生脑脊液漏。
(2)颅底骨内板与硬脑膜贴附紧密,筛板处的蛛网膜随嗅丝突入筛孔,骨折通过筛板时易撕裂硬脑膜和蛛网膜。
(3)颅前窝底毗邻额窦、蝶窦、筛窦,颅中窝有中耳腔和后方的乳突;当骨折累及副鼻窦并伴随黏膜、硬膜和蛛网膜的损伤时可有脑脊液鼻漏;当骨折累及中耳鼓室盖时可出现脑脊液耳漏;如鼓膜未破,出现鼓室内积液时,脑脊液可沿耳咽管流入鼻腔出现脑脊液鼻漏。
(4)颅底部与脑底的蛛网膜池相邻,脑脊液易积聚于此,容易引起脑脊液漏。
(5)脑脊液伤口漏多为颅脑穿透伤所引起,常与早期清创不彻底、硬脑膜修补不完善有关,尤其好发于脑室穿通伤者。
2.分类
(1)根据病因将其分为自发性(先天性和后天性)、医源性和外伤性三类。
(2)根据部位可分为脑脊液鼻漏、脑脊液耳漏或脑脊液伤口漏。
1.颅脑创伤后脑脊液漏一般为颅底骨折所致,发生于颅盖骨折者少见。
2.以成人多见,儿童因颅骨较软且富于弹性及鼻旁窦尚未发育完全而发生率明显低于成人。
1.急性期脑脊液漏多在伤后48小时内出现,由血性脑脊液逐渐变为清亮,绝大多数在1周内漏口自行封闭;少数在伤后数周或数月甚至数年才出现者称为延迟性脑脊液漏,多因用力、咳嗽、擤鼻等突然升高颅内压的因素使破口发生漏液。
2.部分意识障碍、采取仰卧位的患者,脑脊液漏可沿咽后壁流下,表现隐匿,可致颅内感染;如患者有直接或间接暴力损伤头部,初期无脑脊液漏表现,后出现颅内感染迹象,也要高度怀疑内开放性颅脑创伤。
3.脑脊液鼻漏多见于前颅窝底骨折,可引起球结合膜下出血和伤后数小时渐渐出现的紫蓝色、延迟性眼睑皮下淤血“熊猫眼”征,可合并气颅、单侧或双侧嗅觉障碍、眶内出血和眼球突出、不同程度的视力障碍、搏动性出血、致命性口鼻出血。一般表现为坐起、低头时特别是清晨起床后漏液增加,卧位时漏液减轻或停止,仰卧位时脑脊液常经后鼻道流入咽部。
4.颅中窝的颞骨岩部和乳突骨折常引起脑脊液耳漏,伤及中耳腔者皆可有血性脑脊液流入鼓室;岩骨纵行骨折常有鼓膜撕裂、伤时剧痛、传导性耳聋和血性液体漏出,横行骨折时鼓膜常正常、合并感音性耳聋、骨膜蓝染且张力高、脑脊液可经耳咽管流向咽部或反流至鼻腔;50%的患者合并面瘫,且患者常有眩晕、平衡功能障碍,还可引起第Ⅲ、Ⅳ、Ⅵ、Ⅴ1脑神经麻痹、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或海绵窦动静脉瘘;骨折累及蝶鞍和鞍背时可造成蝶窦破裂而出现鼻漏或咽喉壁淤血肿胀;颞骨岩部骨折常见Battle征(耳后乳突区迟发性瘀斑)。
5.后颅窝骨折累及斜坡时因咽喉壁黏膜薄弱而造成脑脊液向咽喉壁渗漏。
6.脑脊液伤口漏常见于颅盖部开放性颅脑创伤,而颅底骨折所致极少见;前者几乎全为开放性颅脑创伤初期处理不当所致,多见于火器性颅脑穿透伤,还可见于人工硬脑膜排斥反应后引起大量脑脊液流出。
1.颅骨X线平片
可确定颅底骨折,特别是骨折线是否跨越鼻窦或岩骨,常可见副鼻窦内积液或乳突蜂房内充满液体。
2.头颅CT
可通过调整骨窗观察颅底骨折,有助于发现颅内积气和脑损伤情况。
1.颅前窝底骨折有1/4~1/2发生脑脊液漏,对诊断或疑诊颅前、中、后颅窝底骨折,伴有嗅觉丧失、听力减退、周围性面瘫、视力丧失者,均应注意观察鼻、眼、耳、咽后壁是否有流出无色透明的液体。
2.流出液体一般为非黏性液体,含葡萄糖,当葡萄糖含量大于30mg/dl时高度提示为脑脊液;糖定性试纸检测缺乏可靠性;蛋白电泳联合对碘氧基苯甲醚免疫固定转铁蛋白有助于鉴定脑脊液;血迹外缘有浅色液体也有助于诊断。
3.颅底骨折多通过其四大临床特点诊断:①脑脊液外溢、外漏;②邻近软组织迟发性瘀斑;③邻近颅神经损伤;④合并不同的程度的脑挫裂伤。
外伤性脑脊液漏约80%在伤后1周内自行停止,少数经保守治疗持续2周以上不愈者应考虑手术治疗,一般预后良好,因严重颅内感染死亡者占0.2%。
1.非手术治疗
(1)卧床、头部抬高30°、患侧卧位。
(2)清洁鼻腔和外耳道,消毒后可用无菌棉球轻轻填塞,浸润后立即更换,目的是保持脑脊液能够顺畅流出以防止逆行性感染。
(3)避免咳嗽、擤鼻、用力等增加颅高压和易使鼻咽部液体逆流入颅的动作。
(4)保持大、小便通畅。
(5)成人严格限制液体入量在1500ml左右,还可以乙酰唑胺(醋氮酰胺、醋唑磺胺)抑制脑脊液分泌;以甘露醇、呋塞米降低颅内压。
(6)3天内漏出不停止者可考虑行腰椎蛛网膜下腔引流3~7天;注意引流袋位于肩部水平,不能引流过快;同时需注意持续腰穿引流有导致脑脊液回流及病原体进入颅内的风险,可能增加感染机会,应谨慎。
(7)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尚有争议。
2.手术治疗
(1)外伤性脑脊液耳、鼻漏 早期经保守治疗无法自愈,应在10~14天后考虑行脑脊液漏修补术;一般而言需要手术治疗的外伤性脑脊液漏仅占2.4%。
(2)早期手术的指征 ①脑脊液切口漏(皮漏);②颅骨骨折裂隙超过3mm;③脑脊液漏出量历经1周仍不减少;④并发脑膜炎及慢性鼻炎,感染控制后;⑤持续性颅内积气,有占位效应,疑为张力性气颅者;⑥额骨广泛性骨折累及鼻副窦等;⑦伤后2周后发生的迟发性或复发性漏液;⑧开放性颅脑创伤或颅内血肿合并脑脊液漏者可根据病情一期手术修复。
(3)颅内修补法-脑脊液鼻漏修补术 ①多数脑脊液鼻漏为筛窦或额窦骨折所致,一侧鼻漏多来自同侧的鼻窦骨折,可经患侧额部骨瓣开颅;双侧鼻漏或骨折跨越两侧鼻副窦者多行双侧额部或冠状骨瓣开颅。②将硬膜自额窦后壁、眶顶、蝶骨嵴、鸡冠和筛板区小心分离,可发现骨折和漏口,漏孔所在部位硬膜常增厚并陷入骨缝中,应尽量靠近颅骨分离、剔除,并避免扩大瘘口。③如硬膜外显露不良或瘘口过大,经硬膜外修补困难者,可经硬膜下依次探查额窦后壁、筛板和鞍内、鞍旁、过度气化的蝶骨大翼部。
(4)颅内修补法-脑脊液耳漏修补术 ①岩骨纵行骨折累及鼓室盖,脑脊液直接进入中耳腔并经破裂的骨膜流入外耳道,属迷路外耳漏;岩骨横行骨折累及迷路,使蛛网膜下腔与中耳腔相交通者属于迷路内耳漏。②常以颞枕骨瓣修补颅中窝耳漏,骨瓣基底应尽量靠近中颅窝底。③迷路内耳漏也可经枕下入路与岩骨后面修补,术毕不放置引流。④瘘口位于后颅窝者可采用枕下乙状窦后或乙状窦前入路、经幕上下联合入路、经颞-岩-迷路等入路进行修补。
(5)颅外修补法 ①目前经颅外入路修补脑脊液漏的常用方法有经鼻显微镜下修补、长翼鼻镜下修补和经鼻内镜修补三种,以经鼻内镜修补效果最为确切。
(6)手术注意事项 ①无论何种材料固定,均应在漏口周围制造创面,刮除黏膜和骨膜,露出骨面。②移植材料要足够大。③颅内外修补术后应继续保持卧位、头高30°,酌情使用缓泻剂,保持鼻咽腔清洁,必要时使用降颅压药物、选用敏感的易于透过血-脑屏障的抗生素。
(7)颅内、颅外修补术失败的常见原因 ①漏口位置判断不准确。②漏口在不同部位形成多发。③损伤部位大或深在。④修补材料选择不当或不够大。⑤颅内压过高,影响移植物存活。⑥并发感染,如化脓性脑膜炎或脑膜脑炎。⑦并发自发性或医源性脑脊液漏。
(8)脑脊液伤口漏的治疗 一经发现应立即处理;先予以非手术治疗,同时于重新修补的术野局部放置硅胶管经皮下隧道引流脑脊液,或在距伤口漏以外头皮完好处行脑室穿刺,或行对侧脑室穿刺持续引流,或经腰穿置管引流脑脊液,并调整引流量至漏口停止溢液。
上一篇:梦游_Meng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