癫病,见于中医经典《内经》。《素问?长刺节论》:"病初发,岁一发,不治,月一发,不治,月四、五发,名曰癫病。"《甲乙经?卷十一?第二》癫病,作"癫疾"。指以神志错乱,精神抑郁,表情淡漠,沉默呆滞,语无伦次,静而少动为主要表现的精神疾病,属于中医学“郁证”范畴,多见于现代医学忧郁症、强迫症、精神分裂等。
癫病多因精神刺激,情志不畅,气郁痰结,蒙蔽神明,或因头颅损伤、脑部疾患、中毒伤神等所致,并常与先天遗传、性格特殊等因素有关。
以神志错乱,精神抑郁,表情淡漠,沉默呆滞,语无伦次,静而少动为主要表现。
1.平素性格内向,近期多有情志刺激,意欲不遂等诱发因素。可有家族史。
2.有精神抑郁,多疑多虑,表情淡漠,或焦急胆怯,喃喃自语,语无伦次,静而少动,或悲郁善哭,痴呆叹息等表现。
3.缺乏自知力,自认为无病,无求治欲望,不易受暗示及环境的影响,不能适应现实社会环境。
4.可有面容憔悴目光呆滞,食欲不振,疲倦乏力,性欲减退,阳萎,闭经等表现。
1.癫狂病
表现以情感高潮与低落、狂躁与抑郁交替出现,不若癫病之但抑郁无狂躁。
2.卑惵
表现为抑郁、胆怯、自卑、恐惧等。颇类癫病,但其病人自知力完整,仅以情绪抑郁,心情不畅为主。
3.神劳
神疲,失眠,健忘,头昏等为主要表现,无癫病之神志抑郁、语无伦次等症,且自知力完好。
4.痴呆
以呆傻愚笨为主要表现,系智能低下而非神志错乱。头部CT如发现脑萎缩等有利于鉴别。
1.内治法
(1)痰气郁结证 证候:精神抑郁,神情呆钝,胸闷叹息,忧虑多疑,喃喃自语或不语,不思饮食,舌苔薄白而腻,脉弦滑。治则:解郁化痰。主方:顺气导痰汤加郁金、合欢花、菖蒲、远志等。
(2)脾虚痰湿证 证候:精神抑郁,表情淡漠,寡言少语,甚则目瞪若呆,妄闻妄见。面色萎黄,舌体淡胖,苔白腻脉濡缓或滑,形体肥胖。治则:健脾益气、燥湿化痰。主方:六君子汤加菖蒲、远志、郁金等。
(3)肝郁脾虚证 证候:精神抑郁,常喜太息,沉默寡言,哭笑无常,神疲乏力,或见脘腹胀满,胁肋不舒,食欲不振,便溏不爽,舌淡苔薄白,脉弦缓。治则:疏肝解郁、补脾益气。主方:逍遥散加减。
(4)心脾两虚证 证候:神志恍惚,妄闻妄见,语言错乱,心悸易惊,善悲欲哭,夜寐不安,食少倦怠,舌质淡,苔薄白,脉弱。治则;补益心脾。主方:归脾汤加减。
(5)心虚神怯证 证候:沉默寡言,善悲欲哭,头晕健忘,心悸,胆怯易惊,神疲乏力,或见失眠多梦,舌淡,脉弱。治则:补心安神。主方:琥珀养心丹加减。
(6)脾肾阳虚证 证候:沉默寡言,表情淡漠,畏寒肢冷,腹胀便溏,腰部或少腹冷痛,腰膝酸软,小便清长,夜尿多,或性欲减退,舌淡苔白,脉沉迟无力。治则:温补脾肾。主方:附子理中汤加菖蒲、远志等。
(7)瘀阻脑络证 证候:神志痴呆,健忘失眠,或神情错乱,或头痛如刺,头晕目眩,面色紫暗,舌暗或有瘀点,脉弦涩。治则:化瘀通脑。主方:通窍活血汤加菖蒲、郁金等。
2.外治法
(1)体针疗法 取风池、内关、神门、肾俞、肝俞、足三里、天枢、关元、三阴交等,每用3~5穴,平补平泻法。
(2)穴位注射疗法 冬眠灵,神门穴注射。
(3)耳针疗法 取神门、交感、脑干、内分泌、心、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