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肿瘤性出血(hemorrhage of intracranial tumor)又称脑肿瘤卒中或脑瘤卒中,是指颅内肿瘤生长过程中由于多种因素作用,发生肿瘤出血并扩展至周围脑组织、蛛网膜下腔或硬膜下者,表现为脑内血肿和/或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症状和体征者。
临床上以垂体瘤、转移瘤(支气管肺癌、绒癌、黑色素瘤和肾癌)、恶性胶质瘤、少突胶质细胞瘤、脑膜瘤、脉络丛乳头状瘤、黑色素瘤和血管网状细胞瘤引起的出血多见。
肿瘤出血原因多与这些肿瘤本身的血管缺陷、血供丰富、供血动脉的动脉瘤样扩张、对周围血管的破坏、引流静脉被肿瘤细胞阻塞引起出血性梗死和肿瘤治疗过程中损伤肿瘤血管有关。
1.垂体瘤卒中
可有剧烈头痛、恶心、呕吐,视力迅速减退甚至失明、视野改变(双颞侧偏盲),海绵窦综合征(海绵窦受压引起一侧动眼、外展和三叉神经第一支麻痹)、意识障碍、丘脑下部损害表现(血压下降)、内分泌功能严重降低的表现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症状。
2.脑实质肿瘤卒中
在既往无相关表现或在原有肿瘤病史和头痛、癫痫、其他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和颅高压表现的基础上,病情突然恶化,出现剧烈头痛、呕吐、偏瘫、癫痫、昏迷、颈项强直、脑膜刺激征或其他神经损害表现。
1.垂体瘤卒中
(1)CT(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蝶鞍扩大、破坏,鞍上圆形略高或等密度肿块,边界清楚、光滑,增强后周边强化。(2)MRI(磁共振成像) 出血在T1、T2呈高信号,肿瘤部分呈等信号或低信号。
2.脑实质肿瘤卒中
(1)CT 肿瘤内出现高密度影,形态不规则,密度不均匀,伴有显著的瘤周水肿,增强扫描可见肿瘤强化,转移瘤者可见多发病灶和高密度液平。
(2)MRI 多为高T1、高T2信号,可见瘤周水肿和占位效应。
对于以出血为首发症状的脑肿瘤患者,应注意与脑动静脉畸形、动脉瘤、高血压及烟雾病等脑出血性疾病相鉴别。在CT和磁共振影像应用以前,肿瘤性出血的诊断多靠外科手术或活检,随着CT和磁共振的广泛应用,确诊颅内肿瘤出血已非难事。绝大多数肿瘤性出血经CT增强对比后即可确诊。影像学如发现肿瘤病灶,可以明确诊断。
1.垂体瘤卒中
特别是有动眼神经麻痹和蛛网膜下腔出血者需与脑动脉瘤破裂相鉴别,可行CTA(CT血管造影)或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明确。
2.脑实质肿瘤卒中
需与如下疾病相鉴别:
(1)高血压性脑出血 多见于有长期高血压病史的中老年人,急骤起病,突发偏瘫、偏深感觉障碍、偏盲及失语,CT见壳核、丘脑、小脑和脑干等典型部位的高密度灶,边界清楚、周围水肿明显。
(2)脑动脉瘤破裂出血 突发剧烈头痛和脑膜刺激征,CT见出血以颅底脑池为主,CTA、DSA或MRA可明确动脉瘤及其部位。
(3)脑动静脉畸形出血 多有长期头痛、癫痫或“盗血”症状,CT见额、顶、枕叶等典型部位血肿周围有低密度影或钙化影;MRI可见血肿周围血管流空影和含铁血黄素沉着,CTA、DSA或MRA可明确。
1.垂体瘤卒中
(1)立即静脉输注大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或氢化可的松,并给予适量升压药及脱水药。
(2)原则上均应急诊手术,即使患者已失明仍应急诊手术处理。
(3)术中及术后继续补充肾上腺皮质激素。
2.脑实质肿瘤卒中
(1)已有脑疝者立即静脉推注甘露醇或脑室穿刺放液减压。
(2)尽快行急诊手术清除血肿,同时行肿瘤切除术。
(3)术后防治脑水肿、保持水电解质平衡、抗癫痫、止血等治疗。
1.垂体瘤卒中
及时手术者术后视力有望改善,但部分患者会遗留垂体功能低下,需长期使用激素。
2.脑实质肿瘤出血
患者预后取决于原发肿瘤类型和数目、术前神经功能障碍严重程度(如是否脑疝、是否有癫痫持续状态)、救治时机和原发肿瘤是否能够控制等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