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心衰竭可由心血管系统任何结构或功能异常导致右心室充盈或射血功能受损所引起,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右心衰竭主要是右心室搏出功能障碍,见于肺心病、三尖瓣或肺动脉瓣的疾病,并常继发于左心衰竭。
右心室功能损害的主要病因有肺高压、先天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疾病、左心衰、瓣膜性心脏病等。常见病因包括右心室容量负荷或压力负荷过重、心肌缺血及梗死、心肌细胞病变、右心室流入受限、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及心包疾病等。
1.胃肠道症状
长期胃肠道淤血,可引起食欲不振、腹胀、恶心、呕吐、便秘及上腹疼痛症状。
2.肾脏症状
肾脏淤血引起肾功能减退,白天尿少,夜尿增多。可有少量蛋白尿、少数透明或颗粒管型和红细胞。血尿素氮可升高。
3.肝区疼痛
肝淤血肿大,肝包膜被扩张,右上腹饱胀不适,肝区疼痛,重者可发生剧痛而误诊为急腹症等疾病。长期肝淤血的慢性心衰,可发生心源性肝硬化。
4.呼吸困难
单纯右心衰竭时通常不存在肺淤血,气喘没有左心衰竭明显。在左心衰竭基础上或二尖瓣狭窄发生右心衰竭时,因肺淤血减轻,故呼吸困难较左心衰竭时减轻。
1.心电图
常可提示原发疾病。
2.X线检查
可显示右心室显著扩大。
3.超声心动图
可了解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心瓣膜状况、是否存在心包病变、急性心肌梗死的机械并发症、室壁运动失调、左室射血分数。
4.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和血生化检查,如电解质、肾功能、血糖、白蛋白及高敏C反应蛋白。
5.心衰标示物
诊断心衰的公认的客观指标为B型利钠肽(BNP)和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的浓度增高。
6.心肌坏死标示物
检测心肌受损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均较高的标示物是心肌肌钙蛋白T或I(CTnT或CTnI)。
右心衰竭治疗的重点在于治疗原发病。治疗的目标是降低右心室前负荷和后负荷,增强心肌的收缩力。
1.一般治疗
一般治疗措施包括控制液体潴留、限制钠盐摄入、体重监测、谨慎应用利尿剂等。
2.病因治疗
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危险因素,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和他汀类调脂药物进行冠心病二级预防。消除心力衰竭诱因,控制感染,治疗心律失常,纠正贫血、电解质紊乱。
3.药物治疗
(1)利尿剂:利尿剂可以降低心脏前负荷,减轻右心的负担,改善患者的症状。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所致右心衰竭患者,应注意避免使用强效的利尿剂,以免出现代谢性碱中毒。利尿剂使用期间必须监测血压、血气和血电解质,防止出现低血压和电解质紊乱。
(2)洋地黄类:地高辛已不属于常规用药。应用的目的是改善症状,增强右心的收缩力,减慢心室率。
(3)血管活性药物: 多巴胺、多巴酚丁胺,是治疗重度右心衰竭的首选药物。
4.手术治疗
其他治疗方法无效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心脏移植。
在尚未造成心脏器质性改变前即应早期进行有效的防治,如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介入及手术治疗均应在出现临床心衰症状前进行,对于少数病因未明的疾病亦应早期干预,从病理生理层面延缓心室重塑过程。很多患者常满足于短期治疗缓解症状,拖延时日终至发展为严重的心力衰竭不能耐受手术,而失去了治疗的时机。
1.避免诱因
感染是诱发心衰的常见原因,所以慢性心衰患者无论何种感染,均需早期应用足量的抗生素。
2.合理饮食
其原则为低钠、低热量、清淡易消化,足量维生素、碳水化合物、无机盐,适量脂肪,禁烟、酒。还应少食多餐,因饱餐可诱发或加重心衰。
3.合理用药
应严格按医嘱用药,切忌自作主张更改或停用药物,以免发生严重后果。并应熟悉常用药物的毒副作用,这样有利于不良反应的早发现、早就医、早处理。
4.注意休息
休息是减轻心脏负担的重要方法,可使机体耗氧明显减少,急性期和重症心衰时应卧床休息,待心功能好转后应下床做一些散步、太极拳等活动,但要掌握活动量,当出现脉搏>110次/min,或比休息时加快20次/min,有心慌、气急、心绞痛发作或异搏感时,应停止活动并休息。
5.心理护理
患者自己应保持平和的心态,各种活动要量力而行,对自己的疾病不能忽视,也不要过分关注,因为过分紧张往往更易诱发急性心衰。
6.皮肤护理
慢性心衰患者常被迫采取右侧卧位,所以应加强右侧骨隆突处皮肤的护理,预防压疮。可为患者定时按摩、翻身,护理动作应轻柔,防止皮肤擦伤。对水肿严重者的皮肤更应加强保护。
7.自我监测
心衰患者应学会自我监测,以便对出现的各种症状和所用药物的毒副作用及时发现,如出现气短、乏力、夜间憋醒、咳嗽加重、泡沫状痰、倦怠、嗜睡、烦躁等,可能为心衰的不典型表现,应及时就医。
8.定期复查
应定期抽血复查地高辛浓度和血钾、钠、镁及尿素氮、肌酐等。并定期复查心电图,心功能测定可每3个月检查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