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前收缩亦称过早搏动,简称早搏,是由异位起搏点提早发出冲动所引起的心脏搏动。按起搏点部位可分为房性、交界区性,两者又统称室上性,还有室性期前收缩。当期前收缩频发或连续出现时,可使心排出量下降及重要器官灌注减少,可有心悸、胸闷、乏力、头昏、出汗、心绞痛或呼吸困难等症状。
室上性及室性期前收缩可见于正常老年人,精神紧张,过度疲劳可出现。室性期前收缩更多见于高血压、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病、心肌炎、二尖瓣脱垂、洋地黄或奎尼丁中毒、低血钾等。
一般偶发的期前收缩不引起任何不适。当期前收缩频发或连续出现时,可有心悸、胸闷、乏力、头昏、出汗、心绞痛或呼吸困难等症状。听诊时可听到突然提前出现心搏,第1心音较正常响亮,第2心音微弱或听不到,随后有较长的代偿间歇。脉诊可以触到提前出现的微弱脉搏,随后有一较长的代偿间歇。
心电图检查:
1.房性期前收缩
(1)P波提前出现,形态与窦性P波不同,可正,可负,称为P,P-R间期≥0.12s。
(2)房性P波后QRS波群形态正常,亦可无QRS波群称为“房性期前收缩未下传”,当有室内差异传导时亦可出现宽大畸形的QRS波群,应注意与室性期前收缩鉴别。
(3)期前收缩后的代偿间歇常是不完全性的,即期前收缩前后两个窦性波动相隔的时间小于正常R-R间隔的2倍。
2.交界区性(结性)期前收缩
(1)QRS波群提前出现,形态为室上性。
(2)提前出现的QRS波群前,后未见P波,若有P波应是逆行的,且P-R<0.12s,R-P<0.20s。
(3)期前收缩后的代偿间歇常是完全的。
3.室性期前收缩
(1)QRS波群提前出现,其前无P波。
(2)QRS波群形态宽大畸形,时限>0.12s,T波与Q3.室性期前收缩。
(3)期前收缩后的代偿间歇大多数为完全性的,少数期前收缩可出现在正常P-P间隔的两次窦性波动之间,称为间位性期前收缩。
(4)并行心律:期前收缩与前一次心搏无固定配对时间,各期前收缩间距之间有一个最大公约数,且常有室性融合波。
对有症状者,应作24小时动态心电图,对期前收缩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对室性期前收缩应按Lown分级,评定良性(Lown分级<Ⅲ级)、恶性(Lown分级>Ⅲ级)。
1.房性期前收缩
大多数无器质性心脏病及无症状性房性期前收缩无需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及冠心病当出现频发的房性期前收缩往往预示可能要转为房颤,此时应给予治疗,下列药物可供选用:
(1)奎尼丁。
(2)维拉帕米(异搏定)。
(3)硫氮卓酮,必要时可同时加服安他唑啉(安他心)。
2.室性期前收缩
良性室性期前收缩经过全面详细的检查不能证明有器质性心脏病的室早可以认为是良性的,无需治疗。有器质性心脏病并具有下列条件之一者认为是具有潜在恶性或恶性室早,必须治疗。
(1)室早频率平均≥5/min者。
(2)多形性或多源性室早,但要注意除外房早伴差异传导。
(3)呈二联律或三联律。
(4)室早连续3个以上呈短暂阵发室速。
(5)急性心肌梗死,即使偶发室早,亦应及时治疗。
治疗室早的药物很多,可以根据病情缓急及药物可能提供的情况合理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