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动脉栓塞指周围动脉被来自某个部位的血栓或栓子堵塞,继而造成远端发生急性缺血,表现为急性缺血性疼痛和坏死,并直接影响生活的自主性。
引起急性周围动脉栓塞的主要原因是动脉栓子(血栓或其他类型栓子),心脏是栓子最常见的来源,合并心房纤颤或二尖瓣狭窄时,左心房血流紊乱,流速减慢,容易形成左房血栓。其他可引起血栓的心脏病包括心肌梗死,心室壁瘤和心肌病;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感染性血栓来自二尖瓣或主动脉瓣赘生物;远端的血栓栓子也可以起源于近端主动脉或大动脉病变(如动脉瘤、动脉粥样硬化合并溃疡)。少见情况是静脉栓子经过未闭的卵圆孔或室间隔缺损,进入动脉而引起栓塞。另外,来自钙化瓣膜的钙质碎片、动脉粥样硬化的胆固醇结晶、恶性肿瘤的癌栓及其他异物都可以成为栓子,但极为少见。以下情况可在原位形成动脉血栓,少数的闭塞性动脉硬化的病例可以发生急性动脉栓塞,而闭塞性脉管炎与结节性多动脉炎则罕见,在某些血液异常如真性红细胞计数增多症或冷沉球蛋白血症中,尽管血管正常,但血液凝固性增加也可以发生急性动脉栓塞。动脉的穿透性外伤,置入动脉导管及动脉旁路移植,以及非心血管系统疾病如脓毒血症、肺炎、腹膜炎、结核病溃疡性结肠炎等都可能引起动脉栓塞。
周围动脉的血栓栓塞的临床表现取决于栓塞的部位、持续时间及严重程度,急性动脉栓塞可以发生于任何年龄。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引起的栓塞发病年龄较年轻,冠心病引起者发病年龄较大,在急性肢体动脉栓塞中,最常见的是下肢髂股动脉栓塞,好发部位在髂股动脉分叉处及股动脉远端。
1.疼痛
疼痛是最早出现的症状。半数患者于起病后下肢突然发作的剧烈疼痛。性质为锐痛,从小腿向足部放射,同时有组织缺血的表现。
2.感觉异常
患侧肢体在疼痛的同时,伴有麻木发凉的感觉,栓塞远端皮肤感觉减弱或消失,近端出现感觉过敏,有针刺感及触痛。如果为浅表动脉栓塞,栓子所在部位可以有压痛。
3.运动功能障碍
栓塞导致肢体肌肉急性缺血,活动时疲乏无力,肌力减弱,严重者瘫痪,被动活动肢体时,伴疼痛深反射消失。
4.肢体动脉搏动消失或减弱
由于栓子阻塞了血流,动脉痉挛以及继发性血栓形成,栓塞远端的动脉搏动消失,如髂动脉栓塞时,股动脉,腘动脉,足背动脉,胫后动脉搏动消失。
5.皮肤改变
一般于栓塞部位10cm以下出现缺血性皮肤改变,表现为皮肤苍白、花斑样或发绀。由于动脉供血减少或中断而静脉血液的排空,皮肤温度较低,有冰凉感,肢体周径减小。皮肤改变与脉搏搏动消失并存为组织缺血的证据。
另外,栓塞发生于侧支循环丰富的部位时,症状可以不明显,或表现为间歇性跛行,但如果行走路程进行性缩短,提示病情继续加重。
1.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明确肢体缺血严重程度,判断栓塞大致部位。
2.磁共振血管造影
判断闭塞段远端动脉流出道,为动脉旁路手术准备。
3.血管造影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它可以提供最为详尽准确的病情资料,例如病变部位、范围、程度,为血管成形手术或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
4.心电图与X线检查
可以了解原发病情况。
5.超声心动图检查
可以为临床诊断提供病因学依据,也为防止再次栓塞而行病因治疗。
6.实验室检查
为缺血程度的评估和必要的手术前准备提供重要参考。
根据患者存在血栓形成的基础疾病(如二尖瓣狭窄、心房纤颤,机械瓣植入术),动脉栓塞的病史,突发的临床症状和相应的缺血体征,诊断周围动脉栓塞一般不困难。诊断时需要明确:是否动脉栓塞,栓塞的部位,皮肤感觉消失的部位。主要鉴别诊断是急性动脉血栓形成。
1.急性动脉栓塞的治疗
以手术取栓为主,处理的原则是积极控制内科疾病,主要是心衰,尽可能改善心脏功能,以提高手术耐受力;尽快手术,解除肢体缺血;术后密切观察,减少灌注损伤对全身各系统的影响。
手术并发症主要是缺血再灌注损伤,患肢出现明显肿胀,并可能伴有骨筋膜室综合征表现。并发症的全身表现包括代谢性酸中毒、高血钾症、心肺功能不全、急性肾衰竭等。
2.截肢
对缺血严重已出现不可逆性肌肉坏死征象,小腿肌肉僵硬、肿胀和皮肤坏死的患者宜紧急截肢。
3.溶栓治疗
对部分患者,无法耐受手术,可行股动脉穿刺置管溶栓。
4.介入治疗
采取微创方法吸栓或机械取栓。
5.内科治疗
可予以抗凝、扩张血管、解痉等治疗,缓解患肢症状。
1.积极治疗和预防引起血栓的原发疾病是防治周围动脉栓塞的关键。
2.在进行导管插入和手术的过程中,手法要轻柔,防止使血管壁上的斑块脱落或操作时带入异物造成血栓栓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