蕈类又称蘑菇,属于真菌植物。毒蕈是指食后可引起中毒的蕈类,目前在我国已知者有100种左右,其中毒性很强者有10余种,如:褐鳞环柄菇、肉褐麟环柄菇、白毒伞(白帽菌)、毒伞(绿帽菌)、鳞柄白毒伞(毒鹅膏)、秋生盔孢伞(焦脚菌)、包脚黑褶伞、毒粉褶菌(土生红褶菇)、残托斑毒伞、鹿花菌、马鞍蕈等。
蘑菇种类繁多,人们缺乏识别有毒与无毒蘑菇的经验,误食毒蘑菇可致中毒。
毒蕈种类多,毒蕈中毒素成分也较复杂,多耐热。毒蕈毒素与中毒症状密切相关,主要的毒物类型有胃肠毒素、神经毒素、溶血毒素、原浆毒素、肝毒素。一种毒蕈可能含有多种毒素,一种毒素可能存在于多种毒蕈中,根据毒蕈中毒的临床表现,临床大致分为以下四型,各型间可相互重叠。
1.胃肠型
潜伏期0.5~6小时。恶心、呕吐、腹痛、剧烈腹泻,严重者可伴有消化道出血,继发脱水、血压下降甚至休克等。
2.神经精神型
毒素类似乙酸胆硷的毒蕈硷。潜伏期l~6小时。临床表现为副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如多汗、流涎、流泪、瞳孔缩小、呕吐、腹痛、腹泻、脉搏缓慢等。少数病情严重者可出现谵妄、幻觉、惊厥、抽搐、昏迷、呼吸抑制等表现,个别病例因此而死亡。部分中毒者可有周围神经炎表现。
3.溶血型
潜伏期6~12小时。除胃肠道症状外,有溶血性贫血、黄疸、血红蛋白尿、肝脾肿大等,严重者导致急性肾衰竭。部分病例出现血小板减少,皮肤紫癜,甚至呕血或便血等。
4.中毒性肝炎型
潜伏期6~48小时,以中毒性肝损害为突出临床表现,肝肿大、黄疸、转氨酶升高,严重者伴全身出血倾向,常并发DIC、肝性脑病。还可发生中毒性心肌炎、中毒性脑病或肾损害等,导致相关器官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
1.化验血、尿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心电图等。
2.检测毒蕈的毒物成分。
1.有食毒蕈的病史及相应的临床表现。
2.胃内容物、残余食物行毒物鉴定结果是毒蕈。
1.催吐、洗胃、导泻
神志清醒者及时催吐,尽快给予洗胃,洗胃后成人灌入活性炭,吸附30~60分钟后用硫酸钠或硫酸镁导泻。
2.对症与支持治疗
积极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利尿,促使毒物排出;5%碳酸氢钠碱化尿液。对有肝损害者给予保肝支持治疗。肾上腺皮质激素对急性溶血、中毒性肝损害、中毒性心肌炎等有一定治疗作用,其应用原则是早期、短程(一般3~5天)、大剂量。出血明显者宜输新鲜血或血浆、补充必需的凝血因子。有精神症状或有惊厥者应予镇静或抗惊厥治疗。
3.解毒剂治疗
阿托品或盐酸戊乙奎醚(长托宁)适用于含毒蕈碱的毒蕈中毒,出现胆碱能症状者应早期使用。
巯基络合剂(二巯基丙磺酸钠、二巯丁二钠)对肝损害型毒蕈中毒有一定疗效。细胞色素C可降低毒素与蛋白结合,加速毒素清除。
4.透析疗法
适用于危重症肾衰竭者,或对大多数毒蕈生物碱的清除有一定作用。
1.无识别毒蕈经验者,不要自采蘑菇食用。
2.有毒野生菇(菌)类常具备以下特征:色泽鲜艳度高;伞形等菇(菌)表面呈鱼鳞状;菇柄上有环状突起物;菇柄底部有不规则突起物;野生菇(菌)采下或受损,其受损部流出乳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