铊中毒是机体摄入含铊化合物后产生的中毒反应。铊对哺乳动物的毒性高于铅、汞等金属元素,与砷相当,其对成人的最小致死剂量为12mg/kg体重,对儿童为8.8~15mg/kg体重。中毒后表现症状为下肢麻木或疼痛、腰痛、脱发、头痛、精神不安、肌肉痛、手足颤动、走路不稳等。铊中毒一般具有较为典型的神经系统、消化系统以及毛发脱落、皮肤损伤等症状。但由于铊中毒较为罕见,因此常被忽略,导致误诊。
铊的毒性高于铅和汞,是用途广泛的工业原料,含铊合金多具有特殊性质,是生产耐蚀容器、低温温度计、超导材料的原料。一些铊化合物对红外线敏感,是光电子工业重要的原料。铊化合物还可以用来制备杀虫剂、脱发剂(醋酸铊)等。另外,在生产鞭炮(花炮)的原料中往往也含有高量的铊,其副产品氯化钠(非食用盐)中同样被污染,当人体食用了这种非食用盐(常有不法分子将此种盐贩卖)后引起中毒。铊中毒大多由于内服铊盐或外用含铊软膏治疗发癣(我国现已不用)所引起,少数病例是由于误服含铊的杀鼠剂、杀虫剂、灭蚊药所致。
因此日常接触、摄入是导致铊中毒的重要因素。铊化合物可以经由完整皮肤吸收,或通过遍布体表的毛囊、呼吸道黏膜等部位吸收。有病例显示,暴露于含铊粉尘中2小时,便可能导致急性铊中毒。
此外,由于矿山开采等原因造成的土壤和饮用水污染,也有可能导致居民通过饮食摄入含铊化合物,产生急性或慢性铊中毒。
内服大量铊盐的急性中毒患儿常在数小时到24小时内出现症状,如恶心、呕吐、口炎、腹痛、腹泻,可有出血性胃肠炎(或有便秘),皮肤、黏膜出血,心动过速及其他心律失常,血压升高,肝、肾损害,脱发,多发性神经炎等症状。部分患者发生急性铊脑炎,出现头痛、嗜睡、精神错乱、幻觉、惊厥、震颤、谵妄、昏迷等。重症患者合并有肺水肿、呼吸困难以至呼吸衰竭、休克等,可于数日内死亡。若因长期应用铊盐治疗发癣而中毒,其症状发作缓慢,患者可有神经系统症状(如抑郁、失眠、激动、感觉异常、痴呆等)、眼部症状(如眼睑下垂及斜视、瞳孔散大、球后视神经炎、视神经萎缩、失明等)、消化系统症状(如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疲乏、肌肉无力、贫血、肝肾损害、糖尿病等)及其他局部症状(如脱发、肢端疼痛、手指震颤、齿龈炎及齿龈蓝线、指及趾甲显现苍白痕或脱落、各种皮疹及表皮角化、皮肤有瘀斑或瘀点、甲状腺功能不全、面肌强直等)。
1.血铊
由于铊在血中的半衰期甚短,一次接触后4小时即达到峰值,4~5天后明显下降,至5~7天,摄入量的99%已从血中消失,故血铊仅急性接触后短期内进行检测才有参考价值;对慢性接触的应用价值相对更差。
正常人血铊多低于2μg/L,>40μg/L (19.nmol/L)多提示有急性铊中毒可能,症状明显者血铊水平多在100μg/L (0.49μmol/L)以上。
2.尿铊
正常人尿铊多在5μg/L(0.0245mol/L,原子吸收光谱法)以下。有研究认为当尿铊超过100μg/24h (0.49μmol/24h)对提示有过量急性铊接触,但临床症状明显者尿铊多在200μg/24h (0.98μmol/24h)以上。故多数学者认为,急性铊中毒的尿铊诊断值下限定为200μg/24h(0.98μmol/24h)较为合适。
但对职业与环境性铊接触人群,尿铊在20μg/L以下者多无中毒的临床症状,故认为其生物接触限值以20μg/L较为合适。
1.病史
询问患者的病史也是诊断铊中毒的重要依据。有铊接触史,或有可能接触到铊,且具有铊中毒症状的患者。
2.临床表现
依靠特征症状可以诊断铊中毒。脱发、周围神经炎引起的下肢麻木和疼痛敏感,以及恶心、呕吐、腹部隐痛等症状同时出现,是认定铊中毒的重要线索。此外,铊中毒患者的指甲上还会出现白色横纹,称为米氏线,这是确诊铊中毒的重要依据。
3.辅助检查
对血液、尿液、毛发等生物样本的检测是最终确诊铊中毒的依据。其中尿液的检测最为重要。由于铊在体内几乎完全经肾代谢,故尿液中铊的浓度直接反映了患者与铊接触的状况和中毒状况。尿铊浓度超过0.015mmol/L便可以确诊铊中毒。
临床上常用的是金属络合剂、含硫化合物、利尿药等。对铊中毒基本的治疗原则是脱离接触,阻断吸收,加速排泄。急性铊中毒的患者需要尽快移出污染场所,用清水清洗受到污染的皮肤,经口服接触的患者需催吐,并用1%碘化钠溶液洗胃,而后饮用大量牛奶以帮助消化道内的铊尽快排出。
普鲁士蓝(六环高铁酸铁钾)、二巯基丙酸钠、双硫腙、硫代硫酸钠等药物可以与体内的铊发生络合,含硫化合物则会与之发生共价结合,结合后的铊能够更快速地经肾排出体外。因此上述药物是目前治疗铊中毒的首选药物。这些药物一半通过口服或静脉注射给药,通常与利尿药同时使用,以提高排铊的效率。此外,口服氯化钾溶液也可以加速铊的排泄。除了药物治疗,还可以通过血液透析协助排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