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火,证候多同胃火。本证常因饮食不节,嗜食辛辣香燥之品,过食肥甘之物,或嗜酒;或素体阳盛,外邪入侵化火;或气郁日久化火等,导致胃火炽盛,灼伤胃络,损伤胃津,胃失和降。
饮食不节,嗜食辛辣香燥之品,过食肥甘之物,或嗜酒;或素体阳盛,外邪入侵化火;或气郁日久化火等,导致胃火炽盛,灼伤胃络,损伤胃津,胃失和降。其病位在胃,乃属实证、热证。
消谷善饥,胃中嘈杂,灼热阵痛,或食入即吐,或吐血、鼻衄、齿衄,或牙龈肿痛、溃烂,伴口渴口臭,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燥,脉滑数。
(一)内治法
1.胃热证
证候:胃火上攻,齿龈肿痛,或牵引清窍,或面发热,或牙宣出血,口气臭热,口干舌燥,舌红苔黄,脉滑大而数。治则:清胃泻火。主方:清胃散加味。方药:黄连、黄芩、生石膏、升麻、生地黄、丹皮、栀子、牛膝。用法:水煎煮,取汁250~300毫升,分2次微温服,每日一剂。
若多食善饥,嘈杂口干,舌燥喜饮者,去升麻加玄参、麦冬、石斛、五味子、天花粉;若牙龈肿痛,口臭便秘者,加大黄;鼻衄、齿衄者去升麻加龙胆草、白茅根。
2.热迫血行
证候:吐血,衄血,便秘溲赤;或湿热内蕴而成黄疸,胸痞烦热;三焦积热,眼目赤肿,口舌生疮,外证疮疡,心胸烦闷,大便秘结;舌苔黄腻,脉数实者。治则:泻火解毒,燥湿泄热。主方:泻心汤加味。方药:黄连、黄芩、白芨、丹皮、炒栀子、大黄、地榆炭。用法:水煎煮,取汁250~300毫升,分2次微温服,每日一剂。
胃脘灼痛,吐血紫暗或鲜红,大便色黑者,加三七粉或云南白药调服;若出血过多,气随血脱,证见面色苍白,四肢厥冷,汗出脉微者,急服独参汤益气固脱,并配合中西医结合抢救。
(二)外治法
1.清胃膏
大黄、玄明粉、栀子、香附、郁金、滑石、甘草、黄芩,诸药共研末,姜汁调敷中脘穴。
2.三黄平胃散
用平胃散加醋炒大黄、黄连、黄芩、甘草、茵陈,姜汁调敷胃脘部。
禁食辛辣香燥肥甘食物和咖啡、浓茶、酒精、汽水等饮料。宜于清淡易消化之品。若有吐血或便血的患者,宜进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大出血者应予禁食。
1.石膏粥
生石膏、粳米,用水三大碗,煮至米烂,约得清汁两大碗,每日2次,每次30~60毫升。
2.竹叶地黄粥
淡竹叶、生地黄、粳米,加清水l000毫升。先将两药用中火煮30分钟,捞出药渣,放入米煮至汤稠,频频饮之,每日1~2剂。
3.葛根粥
葛根粉、瓜萎根粉、乌梅、生甘草、麦冬、白茅根、粳米,加清水1500毫升。先用水煮乌梅、甘草、麦冬、白茅根30分钟,捞出药渣,再放入葛根、花粉与粳米煮至米烂,即可食用。每日2次,每次适量。以上各方均适于胃热或胃热伤津之消渴、胃脘痛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