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病证名。又名胆气热。指胆经受邪化热。因与肝互为表里,肝胆之证多兼见,症见胁肋胀痛、烦闷躁乱、头痛、眩晕、黄疸、口苦咽干、呕吐苦水、或见寒热往来、舌红苔黄、脉弦数等。《中藏经》卷上:“胆实热则精神不守。”《太平圣惠方》卷三:“夫胆合于肝,足少阳是其经也,为清净之府,谋虑出焉。”“夫胆是肝之府,若肝气有余,胆实,实则生热,热则精神惊悸不安,起卧不定,胸中冒闷,身体习习,眉头倾萎,口吐苦汁,心烦咽干,此是胆实热之候。”可见于现代医学的急性胆囊炎,急性胃炎,慢性胰腺炎。
本证多因外感热邪或情志内伤,导致郁热壅于胆腑或气郁化热,少阳枢机不利所引起,属实证。其病位在胆,往往涉及肝、脾、胃等脏腑。
症见胁肋胀痛、烦闷躁乱、头痛、眩晕、黄疸、口苦咽干、呕吐苦水、或见寒热往来、舌红苔黄、脉弦数等。
证候:寒热如疟,寒轻热重,口苦膈闷,吐酸苦水,或呕黄涎而黏,甚则干呕呃逆,胸胁胀疼,小便黄少,舌红苔白腻,间见杂色,脉数而右滑左弦者。治则:清泄胆热。主方:蒿芩清胆汤加减。本方功能清胆利湿,和胃化痰。适用于湿热蕴结,胆失疏泄之证。常用药:青蒿、黄芩、竹茹清透少阳邪热;陈皮、半夏、枳壳和胃降逆化痰;赤茯苓、碧玉散清热利湿。
身发黄疸,湿热甚者,加茵陈、蒲公英、黑山栀、黄柏、生大黄等,加强清热利湿以退黄。伴有寒热往来,加柴胡,配黄芩和解清热。
作息规律,禁忌动物脂肪、油煎鸡蛋等,以免助湿生热,影响胆汁的疏泄。
下一篇:阴虚_Yin Xu